1月財新中國製造業PMI微升至49.2,仍低於榮枯線

格隆匯 · 02/01/2023 02:06

本文整合自:財新網

隨着防疫措施進一步優化,製造業景氣略微回升,但仍連續第六個月低於榮枯線。

2月1日公佈的2023年1月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錄得49.2,高於上月0.2個百分點,連續第六個月處於收縮區間。

這一走勢與統計局製造業PMI一致。國家統計局公佈的1月製造業PMI錄得50.1,高於上月3.1個百分點,時隔三月重返擴張區間。

從分項數據看,在疫情影響下,2023年1月製造業生產、需求仍然疲弱,生產指數與新訂單指數在榮枯線下略有回升,分別連續第五、六個月位於收縮區間。產量方面,消費品類上升,中間品類與投資品類下降。外需方面,海外經濟衰退風險增加,新出口訂單指數同樣連續第六個月位於收縮區間,不過收縮程度趨緩。

生產和需求邊際好轉,帶動就業指數在榮枯線下上升。受訪企業反映,減員主要是由於疫情感染率上升導致人員無法到崗,以及部分企業在員工自願離職後沒有填補空缺。

受原材料特別是金屬價格漲價的帶動,1月製造業購進價格指數抬升並連續第四個月處於擴張區間。受制於市場景氣度低迷與客户議價能力強,出廠價格指數雖然有所上升,但仍然低於臨界點,只有消費品類價格輕微上漲。

隨着疫情形勢好轉,供應鏈更趨穩定,1月供應商供貨時間指數在榮枯線下大幅上升,這意味着供應鏈壓力放緩,但是由於人手短缺,物流運輸尚未完全正常化。

生產經營逐步恢復正常,企業對未來一年前景的信心持續回升,製造業生產經營預期指數升至2021年5月以來新高。

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表示,2023年1月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仍然存在,供給和需求趨弱,外需低迷,就業下降,物流亦未完全恢復,但製造業企業樂觀情緒繼續提升。此輪疫情衝擊之後,加快恢復經濟、促進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正常化將是經濟工作重點,改善預期、修復信心、增加收入、擴大消費、拉動內需則是重要抓手。展望未來,疫情發展仍有較強不確定性,應做好充分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下一波疫情衝擊。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仍需高效統籌。


產出與新訂單降幅減弱


作為一個以單一數值概括製造業經濟運行狀況的綜合指標,經季節性調整的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在1月份錄得 49.2,高於2022年底 (49.0)顯示中國製造業連續第六個月景氣收縮,但收縮率較上月放緩,僅屬輕微。

新年伊始,標題指數相對改善,部分原因是產量降幅減弱 (僅算輕微,為 5個月來最小)。部分企業表示,疫情防控放寬,緩解了經營壓力。

不過,企業反映需求狀況整體仍然相對低迷,導致新業務總量進一步下降。與產出一樣,新訂單的降幅也較12 月份放緩,僅算輕微。新出口業務也進一步收縮,企業反映全球需求相對疲弱。


供應鏈壓力放緩


2023年初,供應鏈更趨穩定,投入品的平均交貨速度僅略有下降。許多企業表示,疫情防控措施放寬,有助減輕供應鏈壓力,但由於人手短缺,個別地區物流仍未全面恢復。

1月份,製造商的採購量進一步下降,但降幅較12月明顯放緩,為3個月來最輕微。另一方面,採購庫存與成品庫存加速下降,鑑於市場需求低迷廣商普遍傾向增加使用原有庫存。

製造業用工量在1月份繼續收縮,但收縮率較2022年底放緩。據調查樣本企業反映,員工因感染新冠而辭職或無法到崗,導致減員。人手不足,積壓工作量因而重現上升,但整體升幅輕微。


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仍然存在

製造業企業樂觀情緒繼續提升


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博士評論時指出,2023年1月,財新中國製造業PMI錄得49.2,較前月上升0.2個百分點,這是該指數連續第六個月位於收縮區間。疫情防控措施調整後,製造業景氣度仍處於低位。

製造業供給和需求繼續收縮。1月,新冠感染者數量仍位於較高水平,抑制了市場供求,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連續第五、六1月低於榮枯線,不過收縮程度較前月趨緩。海外經濟衰退風險增加,外需仍然疲弱,新出口訂單指數同樣連續第六個月位於收縮區間

就業繼續下降。新冠感染者數量的增加影響了工人在崗數量,就業指數連續低於榮枯線時間延至10個月。受此影響,積壓工作量自2022年6月以來首次增加,不過積壓工作指數高於榮枯線幅度有限。

價格水平穩定。購進價格和出廠價格連續第四個月一升一降。前者的上升主要來自原材料價格特別是金屬價格的上漲,後者的下降則受制於市場景氣度的低迷。此外,消費品製造企業出廠價格有輕微上漲。

供應商供應時間大幅改善。防控措施優化之下,供應商供應時間指數較前大幅上升,不過仍略低於榮枯線,這意味着運輸物流尚未完全正常化。1月,採購量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產成品庫存指數連續第三個月悉數落於收縮區間。

企業家樂觀情緒繼續提升。製造業生產經營預期指數靈得2021年5月以來新高,製造業企業家對於疫情管控措施放鬆後經濟景氣度的恢復充滿信心。

總體而言,1月,疫情對於經濟的負面影響依然持續存在。供給和需求趨弱,外需低迷,就業下降,物流亦未完全恢復,企業採購量減少,庫存降低,盈利持續承壓。儘管如此,製造業企業樂觀情緒仍繼續提升,企業家對後疫情時代經濟的恢復有所期待。

2022年底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優化以來,新冠感染人數激增。中國疾控中心發佈數據顯示,全國發熱門診就診人數和新冠感染者住院人數分別於12月下旬和1月上旬“達峯”,此後連續下降。此輪疫情衝擊之後,加快恢復經濟、促進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正常化將是經濟工作重點,改善預期、修復信心、增加收入、擴大消費、拉動內需則是重要抓手。展望未來,疫情發展仍有較強不確定性,應做好充分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下一波疫情衝擊。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仍需高效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