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港深主板上会在即,主营业务毛利率低于同行,现金流持续承压
据了解,深圳中电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电港)将于3月13日首发上会,拟登陆深市主板,中金公司为其保荐机构。
中电港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电子元器件应用创新与现代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本次冲刺IPO,公司拟募资15亿元,将用于投资“电子元器件新领域应用创新及产品线扩充项目”、“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募集资金用途,招股书)
截至最新招股书签署日,公司共拥有10家控股子公司、4家参股公司及3家分公司。公司的控股股东为中电信息,其直接持有公司41.79%股份;实际控制人为中国电子,其通过中电信息控制公司41.79%股份,并直接持有公司5.74%股份,合计控制公司47.53%股份。
此外,单独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还包括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国风投、亿科合融,分别持股14.18%、9.45%、9.05%;中电坤润、中电发展为一致行动关系,合计持有公司13.2920%股份。
(股权结构图,招股书)
1.主营业务毛利率低于同行
电子元器件作为所有电子产品的基础材料,在电子信息产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式带来生产力飞跃的当下,多年来呈现高速增长局面。
以集成电路为例,据IC Insights数据,2020年以来全球集成电路均呈现高速增长局势,预计2022年将继续保持11%的增长。
(数据来源:IC Insights)
目前,中电港已发展成为涵盖电子元器件分销、设计链服务、供应链协同配套和产业数据服务的综合服务提供商。
(中电港“新分销”模式,招股书)
截至2022年6月末,公司已获得126条国内外优质的授权产品线,覆盖从CPU、GPU、MCU等处理器到存储器、射频器件、模拟器件、分立器件、传感器件、可编程逻辑器件等完备的产品类别。
根据国际电子商情网统计,公司于报告期内位居境内电子元器件分销商前二,不过相较国际头部分销商而言仍有一定差距。
事实上,公司授权分销品牌仍有待进一步丰富,公司目前尚未获得部分国际头部原厂的授权分销资质,在国际化布局方面尚显不足。
(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招股书)
经营业绩方面,2019年至2022年1-6月各报告期,中电港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71.83亿元、260.26亿元、383.91亿元和250.95亿元,相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590.48万元、3.19亿元、3.37亿元和1.8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因公司业务快速扩张及上下游账期差异,流动资金占用较多,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数;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累计分红约1.88亿元。
(主要财务数据及指标,招股书)
按业务类型分类,公司60%左右的收入均是来自授权分销;按产品分类,报告期内,公司覆盖的产品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射频与无线连接、模拟器件等逾20类产品,其中处理器、存储器、射频与无线连接、模拟器件四类产品为主要产品,各期四类产品合计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由68.06%上升至83.94%。
报告期内,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72%、3.87%、3.53%和3.48%,其中授权分销业务毛利率在4%左右,非授权分销业务毛利率不足3%。整体来看,公司毛利率与大联大、文晔科技较为接近,低于深圳华强、英唐智控、科通技术、力源信息和好上好等中等规模电子元器件分销商以及润欣科技、雅创电子、商络电子等小规模企业。
(公司综合毛利率与可比上市公司的对比情况,招股书)
2.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一般来说,销售规模越大,资金需求越高,外部融资需求更大,并导致财务费用水平相对较高。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中电港的自有资金难以满足公司业务规模持续扩大的需要,且公司目前融资方式较为单一,大部分资金需求通过银行借款解决,因此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合并)由75.82%上升至89.98%,远高于可比公司的均值水平,同时速动比率及流动比率均低于可比公司,若未来宏观经济发生变化或公司不能及时取得银行贷款,将会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公司偿债能力指标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对比情况,招股书)
此外,中电港还存在存货跌价的风险。公司存货主要为各类电子元器件,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余额由22.39亿元增至116.67亿元,存货跌价准备余额分别为7300.20万元、1.78亿元、2.80亿元和3.01亿元,存货账面价值占各期末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8.44 %、20.70%、51.27%和43.68%。
由于上游原厂的生产供应周期往往与下游客户的生产需求周期不匹配,为保障电子元器件供给,公司通常会提前向原厂采购、备货。如果未来存货无法顺利实现销售,且存货价格低于可变现净值,则该部分存货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3.结语
总体来看,中电港虽自称已经成为境内规模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但其目前仍无法为客户提供最为全面的供应链服务,且公司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公司的长远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未来公司亟待完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提高整体运营效率。